做对的事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

做任何事要先有方向、有目标,这样事情才可能对。
-01-
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触:当你偶尔回首过去的一段生活或工作经历时,发现你总是很忙,但是却没有收获;你总是很努力,但总是做不到位;你似乎做了很多事,却又好像什么也做成;你想要成功,却找不到出路,你的人生一片迷茫。
其实,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最不缺的就是“忙”人。那么,在忙得心力交瘁的时候,你是否考虑过,你是忙着创造价值还是忙着制造错误或改正错误呢?你是否考虑过这种“忙”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?
我想说的是,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,就可以规避事后为解决问题而忙。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,就会忙着改错,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,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。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,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,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。
可见,盲目的忙乱毫无价值,必须终止。再忙,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,用脑子使巧劲解决问题,而不盲目地拼体力交差。第一次就把事情选择对,做对的事比把事做对更重要,这正是解决“忙症”的要诀。
-02-
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:“第一次没做到位不要紧的嘛,可以再做第二次、第三次。”是的,第一次没做到位时可以做第二次,甚至第三次。但是这样浪费时间和精力暂且不说,假如没有及时发现错度误,那么,就可能酿成大错,给自己和企业都造成巨大损失。
刘亮是一家广告策划公司的员工,一次在为一家客户制作的宣传广告中,吊儿郎当的他把客户的联系电话中一个数字弄错了。
而当他把制作的宣传单交给客户时,客户由于时间紧,第二天就要在产品的新闻发布会上使用它,所以没有详细审核就接收了。直到新闻发布会结束后,在整理剩下的宣传单时,客户才发现关键的联系电话有错误,而此时这样的宣传单已发放了10000多份。
客户一怒之下,向刘亮所在的广告公司要求巨额赔偿。由于错在刘亮身上,再加上客户召开新闻发布会费用的确巨大,无奈之下,他的上司只好按照顾客户的要求进行了赔偿。
然而,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,这件事情传开后,广告公司便在客户中失去了信誉,渐渐没有生意可做,因为没有人再敢把自己的业务交给他们去,害怕再出差错给自己带来麻烦和造成损失。广告公司不得已关门大吉,而刘亮也失业了。
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,把一家本来极有前途的广告公司击垮了。我们不妨设想一下,假如刘亮能在工作时细心一点,能一次就把工作做好,做到位,那么公司也不会关门,他也不会失业了。这样种结局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。
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,觉得第一次,做不对了还可以从来,做不好还可以重做。但是有些事情,第一次选择不对,做不好,酿成的错误将是终生的遗憾,永远无法弥补。
最大的损失是时间,最惨的教训是失败,失败了可以再尝试,但是时间过去了就不再回来了。试问有什么比时间更珍贵的呢?其实,只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、做到位的代价最小,收效也最大。
第一次把事情做对,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哲学,也是一个人实现成功和人生幸福的最有效的途径。在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,其实,很多时候缺少的不是能力,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。
因此,要想成功,就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向,否则你再卖力也只是徒劳一场。比如,一个想要找到金矿的采矿者,如果他认为在海滩上挖掘更容易,而因此就在那儿寻找金子的话,那么他找到的肯定只是一堆堆的沙土,而绝对不可能找到金子。
-03-
俗话说:马壮车好不如方向对。要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,就要确定好方向和目标。也只有确定了正确方向,才能少走一些冤枉路,快速到达目的地。
不记得哪里看到过一个纪录片,说的是东海口有一只小鱼逆向而行,它泳技精湛,一会儿冲过浅滩,一会儿划过激流,穿过了层层渔网,躲过水鸟的追踪。好不容易,它游到了山顶,可它还来不及喘口气呢!剎那间,被冻成了冰!
几年以后,一群登山队员在山顶上的冰封中发现了它,立刻有人认出了这是产于东海口的鱼。一位年轻人赞道:“真是一只勇敢的鱼啊!穿越千川万水来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,了不起!”
一位老者却说:“不!他只有伟大的精神,却没有伟大的方向,所以只换来死亡。”
可见成功,除了努力以外,更需要方向。很多人会选择不断地换跑道、换环境、换工作或是拼命地劳碌奔波,有时不妨暂时放慢脚步,想一想:这条路真的是我“想”走的吗?真的是我“该”走的吗?是我“适合”走的吗?
对人生而言,努力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则是选择努力的方向。我们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明确方向,如果走错,甚至走反了方向,不但到不了目的地,反而会离你的理想与抱负越来越远,甚至一败涂地。
那么,你忙吗?当然,但我希望是忙着创造价值,而不是忙着制造错误或改正错误。只要在工作完工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带给自己和公司的麻烦,想一想出错后造成的损失,就应该能够理解“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对”这句话的分量。
-04-
《孔子家语》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鲁国制定了一项法律,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,出钱把他们赎回来的人可以凭“发票”到鲁国国库领取“国家补偿金”。这项法律的颁布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动,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。
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子贡是一位成功的商人,他在周游列国途中,遇到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,于是花钱把他赎了回来。
子贡觉得自己应该更高尚一些,于是他当众撕毁“发票”,并声称愿意自己承担所有费用,不向国家报销。他的这一举动轰动了朝野。
子贡回国后去拜见老师孔子,孔子吩咐学生道:“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,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。”
子贡觉得很委屈,他冲破阻拦见到了孔子。孔子说:“你的举动维护了你自己的行为价值,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。因为你的这一举动,这项法律从此再也不会有明确的社会效果了。”
果不其然,子贡的榜样被广泛传播之后,产生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,因为以后的救赎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去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了。这项报销制度因此而无法继续有效地实施了,出钱救赎的人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了。
在子贡看来,他做得很“对”--他赎回了沦为奴隶的鲁国人,还自己承担了所有费用;而在孔子看来,子贡“把事情做对”了,但他却没有“做对的事”,他自费赎回了奴隶,却破坏了国家的法律,使国家的报销制度沦为一纸空文而无法继续实施。
因此,“做对的事”比“把事情做对”更重要,因为“做对的事”决定的是方向问题,只有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,“把事情做对”才能达到做事的目的。
-05-
我们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做,而且有许多事情看起来还显得非常紧急,修改个文件,下一个小时的某个会议,和客户的约会等。这些事情把我们忙忙碌碌的情景看来是必须而且是可以理解的。
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,每个人在一天所做的事情中,至少有80%是并不重要的。换句话说,可能我们每天80%的时间和精力是在正确做事,却不是在做正确的事。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工作方法。
我们要求一开始时就有明确的方向,就是意味着从一开始时你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,从一开始时你就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。朝着方向前进,至少可以肯定,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方向正确的。
做事情有明确的目标,它是让我们永远走在做正确的事的大道上的重要保障。这个“最终目标”会时刻提醒我们,这件事虽然紧急,却并不重要,那件事虽然看起来还可以拖延,但它却有价值。做任何事要先有方向、有目标,这样事情才可能对。
因为不“做对的事”,花的力气越大、付出的代价越大,错误就有可能越大,就越有可能吃力不讨好、做无用功,甚至南辕北辙,表面上“把事情做对”了,实际上却离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更远了,与其如此,还不如直接不做。
所以,我们应该首先保证“做对的事”,然后再把精力放在“把事情做对”上。唯有如此,才能达成我们的愿望,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和成功的梦想。